博物馆问题的三大指向

作者:郝惊雷
转载地址:中国文物信息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十几年博物馆陈展的快速发展,十几年博物馆陈展的设计工作,我幸运地亲历了博物馆这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作为博物馆体制外的人,我曾经不停地追问“博物馆可以怎么样?博物馆不可以怎么样”的问题。

目前大都认为做场景、做多媒体、做装饰是项目利润的保证。这也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模式。应该倡导回归博物本质的陈展理念

博物馆陈展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陈展思路上自然出现了一些盲目、浮躁的现象,比如盲目追求大场景、盲目追求新技术、新亮点等等。似乎审视一个展陈的好坏等同于比拼这些展项、场景的小技巧,这导致了展陈设计出发点的迷失,容易忽略了博物馆的本质。博物馆的展陈价值观念应注重博物的本质,保持博物馆客观记忆历史、传承文化的社会角色和历史责任。博物馆不应该是博场景、博装饰、博花哨的场所。浮华的东西没办法历久弥新,也没办法让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文化的厚重性和恒定性。博物馆展陈要做到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就要不仅仅只为做个热闹。要注重文物承载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很多世界著名博物馆并没有把自己经典的部分经常改来改去,但依然引力十足。而声望的积淀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恒稳性。场景、花哨的装饰、浮躁的技术展项,一是容易过时,需要不断改动,二是同属现代人对历史的诠释和延伸,这更需要慎重,过度诠释就会出现对历史原真的偏差。所以,展陈理念上应注重“去伪存真”,尽量去除博物馆展陈中虚假、浮躁的修饰,让文物最大限度地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把对历史的还原留一份给观众去完成,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参观互动。衡量一个博物馆陈展时,不能将展陈的好坏简单地按照有多少场景、制作工艺怎么样、有几个新技术、有几个新秀点等模式化来审视,这很容易产生孤立、片面甚至浅显地看待陈展的问题。比拼热闹、将注意力关注到局部的技术、工艺上,就会忽略对博物馆本质的关注。博物馆的魅力更不是靠这些东西堆砌出来的。是靠“原、真”的文化引力与艺术魅力所赢得的,这种吸引力才是持续的、恒久的,才是经得起推敲的。

很多时候人们常说馆藏器物的成色不好,没什么观赏性和吸引力。不靠热闹的辅陈手段,就没人来看了。我想问题并不能这么简单地结论。器物本身没有观赏性,可是通过围绕器物本身特点想办法,它们是可以变得具有观赏魅力的。 

除此之外,我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公司承接一个陈展项目,一定要考虑利润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都认为做场景、做多媒体、做装饰是项目利润的保证。这也可以说成了一种模式。不能不说目前博物馆展陈理念的嘈杂状态和公司的助推没有关系。但是,利润模式绝不是只有一种。目前有一个项目,在陈展设计阶段探索新的展陈理念时,也带出了项目利润结构的变化。初步设计时澄清方案重点在展陈技术环节的开发上,甚至靠一对一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定制,来大大提升陈展的水平,但这将大大曾加前期智力成本和后期陈展技术成本的投入。资金结构关系的调整需要大家前期共同认识到,承接单位才有可能、有动力去实现这种创新的可能,而公司的利润方向也明确地要从做场景、做装修、做技术展项,转为为博物馆量身创意和量身制作的环节上来,等于把力气真正用到了陈展上。这种结构调整才有益于陈展事业的长期发展。

尝试策展环节上人才结构的开放

一个展陈的策划理念直接决定这个展览的文化意义。而策展理念最终反映在大纲的撰写上。对之后的形式设计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作用。陈展应该说是馆藏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馆藏信息整合、重组后的表达。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普及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而策展的人员结构直接影响着陈展的思想观念,以往国内博物馆策展、撰写大纲主要由从事历史、考古或博物馆学专业的人员构成。这些人员往往更专注于史学本身,而展陈的内容结构组织则是另一门艺术。国外很多策展人采用或借助作家和艺术家的思维,甚至还有影视剪辑师的参与。因为他们更擅长讲述的艺术、更懂得历史知识离开时间线、离开编年体,该如何组织才可以更好地便于人们掌握。说博物馆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因为,在博物馆里不同历史时期的馆藏可以跨越时间重组,以满足对知识系统的整合。2001年英国举办的主题为“历史—记忆—社会,人像—行动—身体,风景—材料—环境,静物—实物—真实的生活”四个主题展览的出现,对我们策展归纳内容的角度提供了新参考。这时我们发现编年体时间线是相对比较原始的归纳方式。实际上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如社会属性、物质属性、材料技术属性等多种角度归纳文化。这样陈展中文物的价值不再是编年体中扮演历史线路的连接点的角色,更能释放出展品本身所蕴含的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事实上作为历史的片段更为贴切,它的收藏记录只能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缺失恰恰是博物馆美学的一部分。而所谓缺失也只是我们在自己限定的标准下产生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归纳信息,或许原有的缺失就不存在了。这是从内容策展的角度看策展的人员结构问题。

另一方面,从博物馆展陈的空间布局与形式方面,仍然存在由于人员结构单一带来一些束缚,甚至有很多不成文的经验规矩并不成立,但却一直没人探究,束缚着展陈的布局与形式策划。比如,过度强调流线的限定性,强调顺时针、逆时针的问题等等诸多经验条款,在仔细思考和实践后,发现并不是问题。很多博物馆的陈展已经用逆时针布局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虚拟的问题,证明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空间的大流向不会发生冲突。因为没有足够长的文版,也没有足够长的单行文字阅读。如果有这样的文版,不管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都存在一样的阅读问题。这样人为的自我困扰还有很多,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尝试优化策展环节的人员结构,去除人才结构单一、范围窄小带来的束缚。

当下我们正值博物馆展陈的快速发展阶段,应该注重审视一个博物馆陈展在文化观念和艺术水准上的独特见解和品位。大力提倡陈展整体观念层面的创新、整体艺术气质的创新,博物馆宏观层面的文化观念和整体的精神面貌,是真正引领社会文明导向、树立博物馆价值标尺的最有力部分,更是国家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反映。

尝试博物馆展陈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也在大力助推文化创意产业,而事业与产业如果能完美结合,则是事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产业则有了灵魂的支撑。博物馆的功能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传播。而文创产业在实现它的商业目的时,客观会将文化得到传播,而这种传播可以是体验、娱乐的,以人们乐见的方式完成。回过头来看,在国家发展文创产业的背景下,很多文创产业单位创立,但始终苦于没有内容支撑,无法发展。如果能与博物馆相结合,鼓励以博物馆的经典内容为原型,通过多种创意产业为手段,比如,动漫、影视、游戏、话剧、图书、艺术品等等,客观上将博物馆承载的文化放大了。欧美电影中从来不缺少博物馆身影,很多故事也来源于博物馆。比如《木乃伊》、《博物馆奇妙夜》,还有很多电影内容题材与博物馆紧密相连。我们有很多博物馆内容,具有创作空间宽泛、创作形式多样的条件。比如某某博物馆里,珍藏了大量的姿态各异的陶俑,每一个看到他们的观众都非常期待陶俑能有复活的一天,通过他们可以看到复活的历史。一个博物馆的文化会因一部动漫或者电影而风靡。这样文化得到了最有效的传播,而文化产业公司在这过程中又有经济价值。这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相互之间形成健康的发展关系。从长远来看,博物馆的生存、发展,单靠政府拨款的模式,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如果能形成与市场结合,形成依托与反哺的模式,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会为博物馆带来强劲的自我生命力。

作为一名设计师也好,还是博物馆的爱好者也好,我更希望中国的博物馆文化有更新鲜的传播方式,有更积极健康的未来前景,也更希望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大众热衷、习惯且平常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

中国文物信息网——以新风尚设计...

下一篇>

中国文物信息网——激活文物,去...